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北歐文化筆記】6. 犯罪小說


每次出現各種「生活品質」、「人民快樂指數」、「居住環境」等此類調查時,北歐五國一向在排行榜上居冠(當然,物價和稅金也一樣名列前茅),所以這個地區不但出產犯罪小說而且還蓬勃發展,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犯罪率低」不等於「零犯罪」,這裡的作家還是有辦法寫出讓其他國度讀者驚艷的犯罪小說,計謀、人性、劇情,樣樣不缺,甚至還讓外國讀者得以一窺該國的生活樣貌和態度。借用英國小說家</span><span>Ian Ranki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的名言,要認識一個地方,閱讀那裡的犯罪小說是個最好的方法(老天,這句話被引用的次數真是多到不行)。</span></div>


在這三、四年來,最紅的北歐地區犯罪小說就是來自瑞典的《千禧年三部曲》,因為作者拉森突然過世,無法繼續原來的寫作計畫,全球讀者能看到的莎蘭德傳奇也就只有這麼三本。在此之後,幾乎每個被開始被介紹進入英語世界、或早有英譯但重新發行的北歐地區犯罪小說作者,都被冠上「下一個拉森」或是「回應拉森」的封號。

在拉森之前,瑞典有名的犯罪小說系列是麥.荷瓦兒&派.法勒夫妻檔創造的馬丁‧貝克警探、曼凱爾的瓦蘭德警探。除了瑞典之外,挪威的尤‧奈斯博(魅力橫掃今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也有精彩的哈利警探系列。冰島的英卓達尚和伊莎.西格朵蒂相繼為英語世界讀者知曉,各自有硬漢警探和律師系列。芬蘭作者蕾娜‧萊道拉寧的《女孩都到哪裡去了?》也讓台灣的讀者見識到芬蘭的犯罪小說。丹麥的Peter Hoeg也是著名的犯罪小說作者,台灣似乎未引進作品譯介。

對於北歐地區犯罪小說的興盛,有些觀察家提出分析看法。英國的犯罪小說歷史悠久,在北歐地區長期以來很受歡迎,因此必定對當地作者也會多少有些影響。犯罪小說通俗、接近普羅大眾,比起純文學小說,更能讓作者吃飽穿暖(畢竟生存的現實面也是要顧的)。再者,北歐地區這些年來一樣面對不少移民問題,有社會隱憂。犯罪小說這樣的文類是社會縮影,誠實面對收攏了社會的失敗和難處,而作者藉此探索反省,挖掘分析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