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普是一隻穿著紅色小短衣的橘黃色小熊,生平的最愛就是蜂蜜,最要好的朋友是一隻粉紅色、長相一點也不像豬的小豬。維尼普每天就和小豬以及其他的朋友在森林裡晃來晃去,自由自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小男孩克立斯多福羅賓是這群動物們的好朋友,對他們而言,羅賓不但是好玩伴而且還是他們的救世主。有問題,找羅賓就對了!
這大概是大多數人對這本英國經典童書《維尼普》的印象。在迪士尼的大力炒作下,小熊維尼普也成了迪士尼公司在米老鼠之外的另一棵搖錢樹。但是迪士尼的小熊維尼普和原著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維尼普》一書原本只有黑白插圖,人物線條沒有迪士尼版本那麼明確,小熊維尼普根本也沒有穿著那件小短衣,卡通裡的地鼠也是迪士尼公司自行增加。此外,小熊維尼普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快樂,看似有趣的劇情最後並非喜劇收場:因為所有跟這本書相關的真實人物後來都恨不得跟這隻熊劃清界限,不只作者希望自己從來沒創造出這些人物,連插畫者也希望自己沒接下這份工作。
《維尼普》的作者艾倫‧亞歷山大‧米恩 (Alan Alexander Milne,通常縮寫為A. A. Milne)出生於1882年1月18日,排行老么,同時也是三兄弟中最聰明的。米恩的父親是學校校長,三名兒子都在自己的學校就讀。寫出《時光機器》、《隱形人》等科幻名作的H. G. 威爾斯也在此校任教過,米恩不但是威爾斯的愛徒,後來也成為他的莫逆之交。想要成為數學家的米恩,獲得獎學金之後,於1900年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就讀。
在劍橋求學期間,米恩時常在校刊《Granta》上發表文章,後來也應邀成為校刊的編輯。寫作成了米恩的生活重心,米恩決定在畢業後以寫作為職志。他在《潘趣雜誌》上所發表的文章替他贏得名利,甚至獲聘為該雜誌的副編輯。1913年他和女友戴芬妮結婚,七年後生下了他們唯一的兒子,克立斯多福‧羅賓‧米恩(Christopher Robin Milne)。
雖然米恩反戰,不過他還是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他仍舊持續寫作。1918年戰爭結束,米恩返回了倫敦,成為當時相當受歡迎的劇作家。1925年他出版了他第一本兒童詩集《當我們都還年輕時》,立刻在英美兩地廣受好評,更創下讓出版社跌破眼鏡的驚人銷售量。這本詩集也讓米恩更加出名,可惜他在自己醉心的戲劇創作上仍未有所突破。
1925年《夜間晚報》邀米恩替他們的聖誕節特刊寫篇兒童故事,米恩雖然接受邀稿,可是卻不知該寫些什麼。就在他絞盡腦汁的時候,戴芬妮建議他何不寫下晚上念給寶貝兒子聽的床邊故事。這篇後來登在《夜間晚報》的故事,題名就是〈維尼普〉。在這之後,米恩陸續創作出更多有關這隻小熊和他的伙伴們的故事。
因為是寫給兒童讀者的書,米恩覺得一定要有插圖。不過會讓現在讀者訝異的是,厄尼司‧霍華‧薛柏(Ernest Howard Shepard,通常縮寫為E.H. Shepard)並非米恩的第一人選。薛柏當時也是《潘趣雜誌》的固定插畫者,但仍舊沒有什麼知名度。米恩曾經對《潘趣雜誌》的美術指導主任說:「你到底看上這個人哪一點?他簡直是無藥可救。」米恩一點都不欣賞薛柏,但是,等薛柏拿了一些草圖給米恩之後,米恩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1924年米恩在《潘趣雜誌》上發表的詩作搭配上薛柏的插圖十分受到歡迎,這也替他們倆日後的合作打下基礎。不過由於薛柏的工作表早已排滿,薛柏當時並未替米恩為《夜間晚報》所寫的〈維尼普〉插畫。有趣的是,雖然兩人後來仍有合作,而且都是大賣的暢銷佳作,但兩人從未成為好友。
《當我們都還年輕時》的長紅銷售量加深出版社發行《維尼普》一書的信心。1926年英美兩地在十月一同發行《維尼普》,英國立刻就賣出三萬五千本,美國到了年底竟然賣出了十五萬本。雖然大多數的書評都十分正面,但是沒有人想到這本童書會如此大賣,會和《當我們都還年輕時》一樣受到歡迎。1927年米恩出版第二本兒童詩集《我們現在六歲了》、1928年出版第二本兒童小說《在普角的家》,兩本書仍舊由薛柏擔任插圖工作,而且和前兩本書一樣,這兩本一樣在英美成為佳評如潮的暢銷書。
這樣的成功是許多作者期待的,但是米恩和薛柏卻無法好好享受這樣的榮耀。米恩希望讀者能多重視他在成人小說或是舞台劇的表現,不是只把他當成兒童書作家;薛柏也希望他的其他畫作能受到更多重視,不只是被定位成《維尼普》的插畫者而已。米恩的劇作早已為人遺忘,諷刺的是,唯一還為人熟知的劇作卻是他替心愛的《柳林中的風聲》所改編的兒童劇。
除了米恩和薛柏以外,米恩的兒子也是這四本童書下的受害人。在學校,調皮搗蛋的同學會以這些故事嘲弄他;無論他到何處,「克立斯多福羅賓」的驚呼聲總是跟他如影隨形。他雖然也對寫作一途很有興趣,但是父親盛名的陰影使他放棄了寫作的志向,最後他開了一家書店,仍舊沒有和維尼普達成妥協。米恩曾經說過,要是他當年能夠不用「克立斯多福羅賓」為書中的小男孩命名,或許克立斯多福羅賓也就不會為此「盛名」所累。
1987年五隻克立斯多福羅賓童年的布偶、米恩《維尼普》一書的創作來源一併捐給了紐約市立圖書館,這五隻布偶從此就定居在圖書館內的玻璃櫃。1998年英國議員提議要讓這五隻布偶返鄉定居,差點引起英美的外交戰爭。紐約市長表態堅持留下他們,英國官方也表示他們既然住得好好的,沒有必要回家。最後這五隻布偶就這樣繼續留在紐約。
米恩在1952年接受訪問時,寫了一首小詩替自己的困境下了註腳:
「當個作家,何不寫下一切觸目所及的人事物?
因此 – 兒童書:一段小插曲
我寫童書時,根本沒想到
我多年來的筆墨心血
會失落在四本替孩童所寫的小書當中。」
這或許都是藝術創作者難以避免的困境吧!
圖片說明:2003年12月攝於紐約市立圖書館
《維尼普》的作者艾倫‧亞歷山大‧米恩 (Alan Alexander Milne,通常縮寫為A. A. Milne)出生於1882年1月18日,排行老么,同時也是三兄弟中最聰明的。米恩的父親是學校校長,三名兒子都在自己的學校就讀。寫出《時光機器》、《隱形人》等科幻名作的H. G. 威爾斯也在此校任教過,米恩不但是威爾斯的愛徒,後來也成為他的莫逆之交。想要成為數學家的米恩,獲得獎學金之後,於1900年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就讀。
在劍橋求學期間,米恩時常在校刊《Granta》上發表文章,後來也應邀成為校刊的編輯。寫作成了米恩的生活重心,米恩決定在畢業後以寫作為職志。他在《潘趣雜誌》上所發表的文章替他贏得名利,甚至獲聘為該雜誌的副編輯。1913年他和女友戴芬妮結婚,七年後生下了他們唯一的兒子,克立斯多福‧羅賓‧米恩(Christopher Robin Milne)。
雖然米恩反戰,不過他還是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他仍舊持續寫作。1918年戰爭結束,米恩返回了倫敦,成為當時相當受歡迎的劇作家。1925年他出版了他第一本兒童詩集《當我們都還年輕時》,立刻在英美兩地廣受好評,更創下讓出版社跌破眼鏡的驚人銷售量。這本詩集也讓米恩更加出名,可惜他在自己醉心的戲劇創作上仍未有所突破。
1925年《夜間晚報》邀米恩替他們的聖誕節特刊寫篇兒童故事,米恩雖然接受邀稿,可是卻不知該寫些什麼。就在他絞盡腦汁的時候,戴芬妮建議他何不寫下晚上念給寶貝兒子聽的床邊故事。這篇後來登在《夜間晚報》的故事,題名就是〈維尼普〉。在這之後,米恩陸續創作出更多有關這隻小熊和他的伙伴們的故事。
因為是寫給兒童讀者的書,米恩覺得一定要有插圖。不過會讓現在讀者訝異的是,厄尼司‧霍華‧薛柏(Ernest Howard Shepard,通常縮寫為E.H. Shepard)並非米恩的第一人選。薛柏當時也是《潘趣雜誌》的固定插畫者,但仍舊沒有什麼知名度。米恩曾經對《潘趣雜誌》的美術指導主任說:「你到底看上這個人哪一點?他簡直是無藥可救。」米恩一點都不欣賞薛柏,但是,等薛柏拿了一些草圖給米恩之後,米恩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1924年米恩在《潘趣雜誌》上發表的詩作搭配上薛柏的插圖十分受到歡迎,這也替他們倆日後的合作打下基礎。不過由於薛柏的工作表早已排滿,薛柏當時並未替米恩為《夜間晚報》所寫的〈維尼普〉插畫。有趣的是,雖然兩人後來仍有合作,而且都是大賣的暢銷佳作,但兩人從未成為好友。
《當我們都還年輕時》的長紅銷售量加深出版社發行《維尼普》一書的信心。1926年英美兩地在十月一同發行《維尼普》,英國立刻就賣出三萬五千本,美國到了年底竟然賣出了十五萬本。雖然大多數的書評都十分正面,但是沒有人想到這本童書會如此大賣,會和《當我們都還年輕時》一樣受到歡迎。1927年米恩出版第二本兒童詩集《我們現在六歲了》、1928年出版第二本兒童小說《在普角的家》,兩本書仍舊由薛柏擔任插圖工作,而且和前兩本書一樣,這兩本一樣在英美成為佳評如潮的暢銷書。
這樣的成功是許多作者期待的,但是米恩和薛柏卻無法好好享受這樣的榮耀。米恩希望讀者能多重視他在成人小說或是舞台劇的表現,不是只把他當成兒童書作家;薛柏也希望他的其他畫作能受到更多重視,不只是被定位成《維尼普》的插畫者而已。米恩的劇作早已為人遺忘,諷刺的是,唯一還為人熟知的劇作卻是他替心愛的《柳林中的風聲》所改編的兒童劇。
除了米恩和薛柏以外,米恩的兒子也是這四本童書下的受害人。在學校,調皮搗蛋的同學會以這些故事嘲弄他;無論他到何處,「克立斯多福羅賓」的驚呼聲總是跟他如影隨形。他雖然也對寫作一途很有興趣,但是父親盛名的陰影使他放棄了寫作的志向,最後他開了一家書店,仍舊沒有和維尼普達成妥協。米恩曾經說過,要是他當年能夠不用「克立斯多福羅賓」為書中的小男孩命名,或許克立斯多福羅賓也就不會為此「盛名」所累。
1987年五隻克立斯多福羅賓童年的布偶、米恩《維尼普》一書的創作來源一併捐給了紐約市立圖書館,這五隻布偶從此就定居在圖書館內的玻璃櫃。1998年英國議員提議要讓這五隻布偶返鄉定居,差點引起英美的外交戰爭。紐約市長表態堅持留下他們,英國官方也表示他們既然住得好好的,沒有必要回家。最後這五隻布偶就這樣繼續留在紐約。
米恩在1952年接受訪問時,寫了一首小詩替自己的困境下了註腳:
「當個作家,何不寫下一切觸目所及的人事物?
因此 – 兒童書:一段小插曲
我寫童書時,根本沒想到
我多年來的筆墨心血
會失落在四本替孩童所寫的小書當中。」
這或許都是藝術創作者難以避免的困境吧!
圖片說明:2003年12月攝於紐約市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