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北歐文化筆記】10. 山怪 troll

儘管基督教傳入北歐之後,也成為當地的主要宗教信仰,但原本的異教信仰和神話傳說仍繼續流傳盛行。在北歐神話傳說裡,有一種名為"troll"的怪物,雖然各地對這種怪物的外型描述有所出入,但整體來說都認為牠們體型巨大(也有嬌小)、動作遲緩、腦筋不靈活、其貌不揚。這種怪物沒有固定的中文譯名,其中一種譯名為「山怪」。托爾金創作《魔戒》系列深受北歐神話影響和啟發,在他的中土世界也有山怪的存在。一樣深受神話故事影響的羅琳,在她筆下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第一集《神秘的魔法石》,萬聖節晚上有個山怪闖入學校,後來哈利和榮恩聯手一起對付了山怪,解救了妙麗,三人後來也因此成為好友。還記得那個山怪的模樣嗎?這就是北歐神話傳說裡的troll。

 troll這種怪物在北歐各地傳說裡都有出現,早期認為troll邪惡,並且危害人類。後來也有認為troll善良、生活自成一格不打擾人類。早年遍佈北歐各地,擁有大自然的一切,樹木湖泊河流通通由牠們所管。隨著人類漸漸開墾並擴大生活範圍,troll也得因應情勢,遠離人類生活而居。不過也有傳說認為有些troll其實心地很好,靠近人類生活而居,並且幫助人類。  如今,還有人相信troll的確存在於這個世界,並非是想像出來的怪物,他們甚至成立相關的研究團體,分析一些現象乃是troll所引起。除此之外,troll也成了北歐地區的紀念品圖案之一,有些紀念品店門口就擺著一尊小小的troll雕像。



許多年前也曾經有種長相奇特的玩具娃娃流行過一陣子。

其實這是一位丹麥的雕刻家Thomas Dam在1959年所創造的山怪娃娃,在六零年代的美國曾紅極一時。九零年代時又重新復出市場,可惜仍未引起同樣的流行風潮。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北歐文化筆記】9. 十字國旗

世界各國的國旗很多長得都差不多,挑出北歐五國的國旗來看,除了配色不同,線條設計根本是一模一樣。通通都是一個位置偏向版面約三分之一的十字。丹麥是紅底白十字;瑞典是藍底黃十字;芬蘭是白底藍十字;挪威是紅底與加白框的藍十字;冰島是藍底與白框的紅十字。這樣寫完一串好像在說繞口令似的,不過,為何這五國的國旗的設計都一樣呢?

這五面國旗上的十字是稱為「斯堪地那維亞十字架」,亦稱為「北歐十字架」。沒錯,這上面的十字架跟傳入這個地區的基督教信仰有關,儘管線條造型一樣,但各自選用的顏色卻有各自的歷史淵源。第一個採用這種不是置放在正中央的十字國旗設計的國家是丹麥,其他四國之後也陸續選用相同設計。挪威是其中第一個替自家國旗採用了三種顏色的國家。

第一個有這種十字設計國旗的丹麥,他們的國旗被稱為"Dannebrog"。根據傳說,據說這面旗子是在西元13世紀時某一天從天而降。這個字具有「丹麥的布料」或「很好的材料」之意。而冰島的國旗在五國之中是最晚出現的,因為冰島在1944年才正式宣佈脫離丹麥統治成為獨立共和國,所以他們的國旗是在1944年6月17日才正式提出。雖然沒有特別意義,但一般認為國旗上的紅白藍三色代表了創造冰島這個國家的三元素:火、冰和水。另外,藍色和白色是冰島傳統上使用的顏色,紅色則代表他們與挪威之間的淵源。瑞典使用的黃藍二色則是他們的傳統色彩;挪威選用的藍色象徵他們與瑞典從1814到1905將近百年之間的關係。而芬蘭的國旗如同冰島一樣,也是等到他們自俄國獨立之後才正式宣告使用。十字方面的設計如同冰島一樣是代表他們與北歐地區之間的緊密關係,白色和藍色則分別象徵覆蓋地上的白雪和國境內的湖水。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北歐文化筆記】8. 達拉小馬

瑞典有一種以馬為造型的手工藝品十分受到歡迎,稱之為Dalahäst,英譯為Dala horse。沒有正式的中譯,姑且稱之為達拉小馬吧。這種手工藝品早年多半是木製,身上塗有鮮豔的色彩,演變至今不但成為瑞典受歡迎的紀念品,也是瑞典形象代表之一。


這種馬被視為神聖的動物,被稱為Dalahäst乃是因為源自瑞典中部的Dalarna,而此地靠近Mora的小村落Nusnäs所製造的紅橘色達拉馬最受歡迎,許多人都認為這才是正宗的達拉馬。因為北歐地區冬日寒冷、黑夜漫長,木匠在家裡用製作具的剩餘木刻出許多動物造型的木頭玩具給小孩玩。

據說18世紀瑞典士兵在國王命令下出征歐洲各地,那年冬天當時有不少軍人借住在Mora地區的人家。天氣嚴寒,使得戰事膠著。一名軍人閒暇時雕刻了木馬想送給住宿人家的孩子。他替木馬漆上紅色,還畫上了裝飾圖案。因為這名軍人的宗教信仰,圖案靈感取材自聖經中的約伯,當他坐在城門外,頭頂上豔陽高照,類似葫蘆的植物在他身邊長出,替他遮蔽了毒辣炙烈的陽光。 後來女主人給了這名軍人食物感謝他的餽贈,他後來也以同樣方式換得食物。以這樣的木馬換得溫飽的消息迅速在士兵之間傳開,大家也開始刻起木馬。因此,這種木馬也幫助軍隊度過漫長冬日。 這種玩具開始流傳開來,甚至在後來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好評,成為瑞典文化象徵。目前除了木製玩具外,達拉馬的形象也出現在各種飾品和器物上。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北歐文化筆記】7. 林格倫與長襪子皮皮


上一篇北歐文化筆記簡單介紹了北歐地區的犯罪小說,提到這幾年紅翻天的瑞典的《千禧年三部曲》。女主角莎蘭德是個特立獨行、風格強烈的英雄,是女中豪傑抑或變態兇手似乎只是一線之間。要讓許多讀者吃驚的是,拉森生前曾說過,瑞典著名童書《長襪子皮皮》的主角皮皮,其實是他構思莎蘭德靈感來源。

拉森曾經有次跟同事聊起一個有趣話題,他們討論一些童書角色如果長大之後會是什麼模樣。在他眼裡,長大後的皮皮大概會有行為失調、注意力缺陷等問題,但她依然會堅定掌控自己的命運。這個想法最後催生了莎蘭德這個角色。對於這樣的說法,一定有人完全不贊成,而且認為拉森的推論太過頭了些。姑且把這些爭論放在一邊,《長襪皮皮》可是瑞典重要的童書作者林格倫的代表作之一。

曾經擔任過秘書和記者的工作,她在37歲那年開始寫下她講給孩子聽的故事創作,1945年參加一間出版社的寫作比賽,以《長襪皮皮》在兒童文學類獲獎,後來發行成書。接著《長襪皮皮》變成系列作,繼續推出許多以皮皮為主角的作品。這套系列之作總共被翻譯成超過60國以上的語言,也多次被改編成各種表演,躍上舞台銀幕。

長襪子皮皮的正字標記,就是一頭紅髮,綁成兩條直挺挺的辮子,往外伸出去。她跟一匹馬和一隻猴子住在一起,覺得受到感動的時候才會去上學。她吃煎餅、喝咖啡,還有一把槍跟劍。也因此這種自由作風早年讓保守人士挑眉質疑,但隨性自由的皮皮依然廣受讀者們歡迎喜愛。

筆耕不墜的林格倫著作頗豐,也因為廣受各地讀者喜愛,她的名字和《長襪皮皮》如今都是瑞典給人的文化印象之一。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北歐文化筆記】6. 犯罪小說


每次出現各種「生活品質」、「人民快樂指數」、「居住環境」等此類調查時,北歐五國一向在排行榜上居冠(當然,物價和稅金也一樣名列前茅),所以這個地區不但出產犯罪小說而且還蓬勃發展,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犯罪率低」不等於「零犯罪」,這裡的作家還是有辦法寫出讓其他國度讀者驚艷的犯罪小說,計謀、人性、劇情,樣樣不缺,甚至還讓外國讀者得以一窺該國的生活樣貌和態度。借用英國小說家</span><span>Ian Ranki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的名言,要認識一個地方,閱讀那裡的犯罪小說是個最好的方法(老天,這句話被引用的次數真是多到不行)。</span></div>


在這三、四年來,最紅的北歐地區犯罪小說就是來自瑞典的《千禧年三部曲》,因為作者拉森突然過世,無法繼續原來的寫作計畫,全球讀者能看到的莎蘭德傳奇也就只有這麼三本。在此之後,幾乎每個被開始被介紹進入英語世界、或早有英譯但重新發行的北歐地區犯罪小說作者,都被冠上「下一個拉森」或是「回應拉森」的封號。

在拉森之前,瑞典有名的犯罪小說系列是麥.荷瓦兒&派.法勒夫妻檔創造的馬丁‧貝克警探、曼凱爾的瓦蘭德警探。除了瑞典之外,挪威的尤‧奈斯博(魅力橫掃今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也有精彩的哈利警探系列。冰島的英卓達尚和伊莎.西格朵蒂相繼為英語世界讀者知曉,各自有硬漢警探和律師系列。芬蘭作者蕾娜‧萊道拉寧的《女孩都到哪裡去了?》也讓台灣的讀者見識到芬蘭的犯罪小說。丹麥的Peter Hoeg也是著名的犯罪小說作者,台灣似乎未引進作品譯介。

對於北歐地區犯罪小說的興盛,有些觀察家提出分析看法。英國的犯罪小說歷史悠久,在北歐地區長期以來很受歡迎,因此必定對當地作者也會多少有些影響。犯罪小說通俗、接近普羅大眾,比起純文學小說,更能讓作者吃飽穿暖(畢竟生存的現實面也是要顧的)。再者,北歐地區這些年來一樣面對不少移民問題,有社會隱憂。犯罪小說這樣的文類是社會縮影,誠實面對收攏了社會的失敗和難處,而作者藉此探索反省,挖掘分析人性。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北歐文化筆記】5. 維京海盜--恐怖海格



許多人對於北歐的另一印象就是維京海盜。古時的維京人稱霸海上,時常到各地搶劫擄掠,對當時各國是個嚴重威脅。維京人的海盜形象在歷經數百年之後,仍舊繼續刻印在眾人腦海裡,粗魯野蠻的樣子仍舊十分鮮明,更是活躍在不同的藝術表現媒材上。

美國漫畫家Dik Browne在一九七三年推出的漫畫《Hägar the Horrible》就是以中世紀挪威的某處維京村落為背景,描述首領Hägar一家及其村人的生活。 Hägar的妻子名叫Helga,是個塊頭高大的婦人。長女Honi個性如同老爸一樣剛烈,喜愛吟遊詩人Lute。小兒子Hamlet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瘦弱書生,而且愛乾淨整潔,成天看書,與老爸完全相反。在Hägar眾多手下之中,傻裡傻氣的Lucky Eddie是漫畫裡最搞笑的人物之一,時常少根筋的他,常讓眾人氣得說不出話來。

雖是簡單的漫畫,但Dik Browne的繪圖裡仍舊充滿許多維京人元素和風格。比方Honi的頭飾和胸前盔甲、Hägar的船等。這套漫畫從一九七三年開始連載,當原作者Dik Browne於一九八八年退休之後,便由他的兒子Chris Browne接手,持續創作至今。這套漫畫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現在可以在網站上瀏覽:http://www.hagarthehorrible.net/ 

我第一次看到《Hägar the Horrible》是在英文報紙上(這是我覺得這家報紙裡最好看的漫畫,另一家報紙刊登的《Calvin and Hobbes》則是我另一個心頭好),後來還買過幾本單行本。這系列的漫畫笑點比較少文化隔閡,很容易領略其中的笑點,加上線條簡單又生動,以前還特地剪貼報紙收藏呢。 

意外在youtube上發現由此漫畫改編的電視動畫特別節目的片頭: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北歐文化筆記】4. 海豹與人的傳說故事

在世紀各地的民間傳說故事,時常出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動物化為人類,與人類共同生活交往。但往往一旦人類發現動物的真實身份,化為人形的動物便離開人類,回到大自然裡或是仙界。也因為各地環境、棲息生態不同,出現在這些傳說故事裡的動物自然也不一樣。除了野狼、烏鴉之外,也不乏海豹、北極熊等。冰島有一則關於海豹與人的傳說故事,會令遠在亞洲的我們也感到十分熟悉。 有個男人某天一大清早就外出,行經一處海邊峭壁時,有個洞穴傳出唱歌跳舞的聲音,裡面感覺相當歡樂熱鬧,而洞穴外晾著許多海豹皮。這個男人隨手拿走一條海豹皮,返家之後將海豹皮放進箱子裡,最後還上鎖。

當天稍晚,他又來到這處洞穴,看到有個年輕美麗的裸女坐在那裡哭泣。這名女子其實是一隻海豹,她的海豹皮就是被這個男人所拿走。後來這個男人拿了一些衣服來讓她穿上,並且安慰她,把她帶回家裡。女子後來和男人相處愉快,但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她時常坐著眺望海洋。

過了一陣時日,男人取了她為妻。他們相處融洽,也生養幾名孩子。男人總是確認擺著海豹皮的箱子上鎖,並且隨身攜帶那把鑰匙。有天男人外出時忘了帶走鑰匙,結果回家之後,發現妻子不見蹤影,而箱子裡的海豹皮也不見了。原來是妻子發現了這把鑰匙,在好奇心驅使下,打開了箱子並且發現自己的海豹皮。她無法壓抑想返回海裡的渴望,於是向她的孩子們道別,披上海豹皮,躍入海洋之中。據說在她跳入海裡前,她說自己的心一分為二:在海裡有七個孩子,在陸上又還有七個孩子。 男人對妻子的離去感到非常難過。爾後當男人出海捕魚,時常有隻海豹跟在他的小船附近,有時臉上像是在流淚一般。男人每次捕魚總是大豐收,不會空手而返。而他的孩子在海灘上行走玩耍時,總會出現一隻海豹沿著海邊游,跟著他們一起走,還會將美麗的貝殼和魚拋上陸地給他們。然而,孩子們的母親再也沒有返回陸地過。

這種故事劇情很耳熟吧?將故事裡的海豹換成其他我們比較熟悉的動物,就跟我們所聽過的中國或日本民間傳說很相似了。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北歐文化筆記】3. 安徒生


從短篇故事如〈醜小鴨〉、〈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女孩〉,到長篇故事〈雪后〉,丹麥作者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以他的故事創作名聞遐邇,成為各地家喻戶曉的名字。除了有以他為名的紀念研究中心,在祖國首都哥本哈根的港口邊,甚至還豎立一座小美人魚雕像。他的文字和剪紙藝術創作都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2005年慶祝安徒生誕生兩百週年,所有相關慶祝表演活動和商品,都必須事先報請丹麥政府皇室核准才能進行,可見安徒生的重要性。

如此備受尊崇的安徒生,其實早年過著十分窮困又不得志的生活。1805年4月2日出生在奧登斯,他的父親是一位鞋匠,母親是一位洗衣婦。儘管他曾經對自己的出生有過浪漫的想像,認為自己的家族或許曾是沒落的貴族之後,不過研究考據證實他其實就是生在一個窮苦人家。

他的奮鬥成長過程非常不順遂。一開始希望能朝音樂方向發展,希冀能獲得老師賞識收留為徒,或是成為貴族培養的音樂人才,但後來這個目標隨著變聲而無法再進一步,爾後轉向創作戲劇。第一本投稿劇本慘遭退稿,不過後來得到劇院老闆資助唸書。故事創作一開始也是被退件,後來才漸漸建立名聲,戲劇、詩和故事創作上都有所斬獲。

他的故事和詩作在當時也翻譯成其他語言,在歐洲廣受歡迎。1857年,安徒生前往英國拜訪他已認識十年的狄更斯。原本短暫作客幾天,最後卻在狄更斯家裡住了五星期,造成狄更斯家人困擾。後來狄更斯甚至索性與安徒生斷絕往來。邁入老年之後的安徒生,身體多所病痛,後來於1875年8月4日逝世。   安徒生的故事其實多數主要寫給成人讀者,總是充滿哲學性和悲劇。據說他不討厭小孩,願意跟小孩共處一室、朗誦故事給他們聽,倒是不喜歡把小孩抱著坐在他腿上念故事。   

安徒生本人在世時曾出版自己的自傳,後世關於他的傳記也不少,連好萊塢都拍過以他生平為主的歌舞片。中國學者葉君健從丹麥語直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和他所撰寫的傳記,台灣都有繁體中文版。許多有關安徒生的傳記都是著重在他如何奮鬥向上、獲得成功的過程,較少著墨之後的生活。英國記者Jackie Wullschlager數年前出版的傳記《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則涵蓋更廣泛的面向,挖掘出許多較少人知道的部分。加拿大劇場導演Robert Lepage在2005年推出多媒體表演創作《安徒生計畫》(此為丹麥文化部當年慶祝安徒生誕生兩百年的活動之一),他在受訪時也提及這本傳記為他構思此劇提供很多想法。    

註:今日正是安徒生的祭日,因此便在今天的文章簡單介紹安徒生的生平記事。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北歐文化筆記】2. 盧恩符文(rune)

(圖片來源:http://www.beadchaser.com/image/myth_runes.jpg)

眾多占卜方式之中,有一種稱為「盧恩符文」(rune)。而這種以各種線條組合而成的簡單符號,其實是一種古時的文字記號,日耳曼語系為主要使用族群,但依地區不同而會有所差異。古時北歐地區也使用這套文字記號,大約在西元3世紀才廣泛使用。根據研究,早期這些文字記號發明的時候,當時的人因為沒有書寫需求,所以這些記號單純意指人、事、物,與拼音結合組成文字使用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據說"rune"這個字源自古北歐語"Runa"一字,而這個字又蘊含「秘密」或「神秘」之意,加上應用在占卜或符咒上,所以有人認為這些記號是具有一定宗教或魔法力量,或是僅限特定族群(如祭司、巫師或酋長貴族之類的菁英份子)才會使用。而中世紀開始,也有人從盧恩符文中鑽研魔法,所以便有許多以盧恩符文設計出的護身符和占卜方式。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北歐文化筆記】1. 「北歐」與「斯堪地那維亞」


"Scandinavia"(斯堪地那維亞)指的是地理上的區域,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包含挪威、瑞典和芬蘭部分地區。這個詞也可用在語系劃分上,因此也就包含源自古北歐語的丹麥、挪威和瑞典。雖然冰島語以及法羅群島所使用的語言也源自古北歐語,但這兩個語言則由屬於另一支派,也因此嚴格來說,"Scandinavia"指的是丹麥、挪威與瑞典,不過許多人還是因此也將另兩個地點通通算進去了。 

至於"Nordic"(形容詞)(北歐)則是文化上的指稱,涵蓋了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這幾個地方在14世紀時同屬一個王國聯盟,雖然在16世紀時解散,但彼此文化仍舊相近。"Nordic"這個稱號是由法國人發明,希望藉此來釐清說明這個區域的方式。不過,看來大多數人還是交相使用"Nordic"和"Scandinavian",對於釐清使用上似乎沒什麼太大幫助……